合肥日报报道市人大常委会这一立法实践
小编
从院士领航点燃少年科学梦,到科技校长、名师辅导员深耕校园育新苗;从国际赛场捷报频传,到“科技富矿”蝶变可感可触的科普盛宴……过去六年,合肥市科普事业
从院士领航点燃少年科学梦,到科技校长、名师辅导员深耕校园育新苗;从国际赛场捷报频传,到“科技富矿”蝶变可感可触的科普盛宴……过去六年,合肥市科普事业在创新沃土上蓬勃生长,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跃升至18.8%,位居全国前列。8月,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站在新的起点,一幅充满硬核科技与人文温度的“科普之城”画卷正加速绘就。
日前,随着“九章论坛”第十四期活动的开展,一场关于地质微生物的探秘之旅在合肥科技馆开启。全场座无虚席,青少年们与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董海良开启“零距离”的专业对话。
从2021年12月启动至今,“九章论坛”已经成为合肥市民每季度不见不散的“科普好友”。刘嘉麒、王赤、潘永信、林间等院士先后来到“九章论坛”,从量子革命到自然奥秘,到与青少年们“谈天说地”,传播有趣有料的科普知识。
“之所以取名‘九章论坛’,正是为了纪念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奠基人赵九章先生。”合肥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九章论坛”以前沿科学内容为主题,整合合肥高校院所科教资源,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现如今,“九章”这一来源于两弹一星功勋的名字,已经成为合肥科普的招牌之一。
而在“九章论坛”之外,合肥还推出了“博雅讲坛”等院士科普品牌,并开展院士进社区、进学校活动,让前沿科技知识变为市民日常。
据了解,2024年合肥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8.8%,较2019年提高4.35个百分点,居全国城市第11位、省会城市第5位。
科技专家深入校园“当校长”,名师在校任科技辅导员,合肥校园科技创新动能源源不断。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祁陶宇,作为包河区实验学校科学副校长,将科学学习力测评平台带到校园,助力学校学制改革班学生学力评估,并生成个性化学习能力报告。学校则据此设计了找不同、走迷宫、七巧板拼图等一系列个性化作业。
协助受聘学校制订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活动计划,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受聘学校创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在科学副校长的带领下,校园迎来了喜人变化。当前,合肥主城区已经实现了科学副校长全覆盖。
让校园名师带头创新,在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科技辅导员邵和义不仅带领学生将创新火花变为一件件发明实物,还将学生的发明创造推入产线、推向市场,已诞生了便携式榨汁杯、智能护眼架等5个创意产品。“当前我们学校申请的专利已超千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2022年,在市科协的推动下,邵和义科技创新工作室成立,聚集团队力量进行校园科技指导,并发挥“传帮带”作用,点燃更多创新星火。“现在我们工作室中已经培育出2位名师,他们也设立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带领更多孩子将‘科技种子’培育成花。”邵和义表示。
此外,以工作室为主体,科技辅导员还深入周边县区及科技教育薄弱校,开展科学讲堂、指导学生动手创作,让优质科技教育资源辐射更广区域。
据了解,当前合肥已动员校园名师及社会科技力量开设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室42个,成为青少年的科创“孵化器”。
今年以来,合肥学子征战国际赛场,捷报频传,一个个国际赛事的亮眼瞬间成为合肥少年创新风采的缩影:
4月,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及第三十八中学学子在2025年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斩获亚军;
7月,合肥市第八中学学子在全球70支顶尖队伍的角逐中,获得2025年FLL(FIRST LEGO League)青少年机器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锦标赛冠军……
近年来,合肥学子在国际赛场上战果累累,而这不仅得益于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等校内科创教育体系的建设,更在于合肥在全城范围内打造“以赛促学”的创新沃土。
连续举办20届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4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17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每年获省一等奖数量占全省50%以上,获全国、国际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金牌数十项。
“各区、县都有自己的赛事,到市一级更是在全国率先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合肥也是全国首个将‘市长奖’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九章计算到量子显微,从悟空探秘到墨子传信……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合肥竞相涌现。作为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肥已有、在建、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13个,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资源丰厚,如何挖好“科技富矿”,转化为可听可感、易学易懂的科普内容,合肥,各方动员。
在科学岛,一探“合肥科学之夜”,听专家讲述宇宙飞船奥秘,与仿生机器狗互动,看鱼灯游园流光溢彩……岛上科技资源与浪漫共舞。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公众开放日”活动,让合肥市民零距离一睹“人造太阳”等大科学装置的神秘面纱。
当前,合肥围绕未来大科学城建设独具魅力的科普IP“东方超环”“光明之眼”等。大国重器、科研圣地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成为面向群众的“科普园地”,合肥的科普同时拥有了深度和温度。
安徽创新馆、合肥市科技馆以及合肥现代科技馆,三大科技主题场馆将合肥科技创新与科普研学深度融合;科大讯飞依托智能体验馆、人工智能科普讲堂,开发了“1+1+N”课程体系;合肥磐石科技将旧厂房进行改造利用,打造科普研学目的地,带领孩子探秘科技馆的“源头工厂”,并开发科普产品……
作为科创名城的合肥手握科普研学的“第一手素材”,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看合肥、科普研学到合肥”品牌。
到2024年底,合肥各类科创科普研学基地达270家,科创科普研学旅游课程超1000门,2024年全年发布科创科普研学旅游精品线%,其中省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制度化推进科普事业发展。科普工作由谁来开展?面向谁开展?如何开展?面对这些问题,合肥从2023年便推出省内首部地方性科普法规《合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及《合肥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以制度土壤栽种科普之花。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科普“向心力”,2021年,合肥市科普产业联盟成立,汇聚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团组织。当前,联盟成员单位已申请专利10600项,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个,年总产值达580亿元。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厦门、深圳、成都等地的科普资源对接,联合发起成立“京皖科技传播与教育智库”,推荐智库纳入安徽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基地,助推京皖科技教育和科普产业的融合发展。
不断完善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推进建成企业、园区科协,将科技创新触角渗透企业内部。当前合肥市企业科协已达31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54家,占比达80%。
推动国际科学组织建设,7月7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在安徽合肥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航天领域首个国际科技组织,也是总部落户合肥的首个国际科技组织。
站在新的起点,合肥市科协再次谋篇布局,一座充满科技想象力和硬实力的“科普之城”正在加速形成。
力争到2027年,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比例达25%,进入全国前十,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高地;培育覆盖前沿科技、产业技术、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特色科普教育场馆不少于300家;培育具有行业引领力的科普企业不少于10家;拓宽科创科普场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市科创文化功能品质明显提升……
面向未来,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双向奔赴”,一座根植创新沃土、彰显科技魅力的“科普之城”,必将为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名城提供更澎湃的人才动能和更深厚的社会土壤。